AI重塑消费场景,却藏着前所未有的“侵权陷阱”→
- 2025-08-05 04:45:26
- 320
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发展
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消费场景
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
前所未有的侵权形态
从AI仿冒名人虚假营销
到算法“杀熟”精准收割
再到数据滥用和算法歧视
消费者该如何避开这些“技术坑”?
AI数字人成营销“帮凶”
专盯老人情感弱点
在采访中,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去年年底,家里的老人在浏览网络卖货视频时,看到了‘张文宏医生’推广一款蛋白棒的内容。老人对此深信不疑,不仅下单购买,还转发到了多个群聊中。后来,在各视频平台上已无法搜索到该账号,但类似的骗局仍在不断上演。”
据记者了解,去年就有网友利用AI制作刘德华的声音博取流量。刘德华电影公司紧急发布声明,提醒网民不要落入伪造刘德华声音的AI语音合成技术骗局。此外,一些公众人物也未能幸免,其形象、声音被不法分子恶意利用推广商品,不仅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声誉,还让消费者陷入被骗风险。
北京某科技公司网络反诈骗软件工程师刘乃文介绍说,诈骗分子不仅利用公众人物形象,还将AI数字人包装成“理财专家”“老中医”“情感导师”等形象,欺骗消费者进行消费。
目前数字人主播不断细分,出现了专打感情牌的数字人主播,针对进入直播间的老年女性,使用“宝贝姐姐”“每隔几分钟查看你是否在线”等话术诱骗消费者购买劣质商品。这些数字人主播的售价在5000元左右,并配套提供“孤独老人话术库”“健康焦虑脚本”等标准化话术。这些通过算法优化的话术,精准击中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骗局。更隐蔽的是,部分直播间对“AI生成”的标注模糊不清,甚至直接缺失,消费者稍不留意就可能掉入陷阱。
面对日益严峻的AI数字人欺诈问题
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进行规范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规,对AI数字人和AI生成内容的标识、数据来源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4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为规范AI生成内容划定红线。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7月9日发布的消息,中央网信办整治AI技术滥用,第一阶段累计处置违规小程序、应用程序、智能体等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6万余条,处置账号3700余个。
💡提醒
消费者在选择短视频带货服务时要警惕AI仿冒技术,仔细观察主播的微表情是否自然,声音与口型是否同步,是否出现人物或背景模糊、扭曲等异常画面,对异常低价或反常促销行为应保持警惕,优先选择有“绿色直播间”认证标识的商家;不轻信主播引导至微信、QQ等平台交易的要求,坚持在正规电商平台完成支付。
算法“杀熟”精准收割
“千人千价”消费者难察觉
算法本是提升体验的工具
却成了部分企业“精准收割”的利器
算法“杀熟”,简单来说,就是经营者借助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用户的个人数据,再通过算法深度剖析消费习惯、价格敏感度等关键信息,进而对不同用户群体实施个性化定价。在采访中,多位消费者向记者表示有过被杀熟的经历。消费者李女士在某知名旅游平台预订酒店时,同一时间、同一酒店、同一房型,她手机显示的价格比朋友高出60元。消费者张先生使用某网约车平台时,发现相同的起点和终点,自己的费用比同事高出5元。
记者还了解到,有的电商平台根据用户消费数据,选择性发放优惠券,高消费用户被排除在外。一些平台还利用算法操控后台,依据用户退货记录动态调整售后政策,高频退货用户被扣除高额运费,部分用户的售后通道被自动关闭。
刘乃文介绍说,算法“杀熟”的核心是“黑箱操作”:企业通过分析用户消费习惯、价格敏感度,用复杂算法实现“千人千价”,但消费者很难察觉——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看到的价格更高”,更难举证维权。有人无奈总结“反杀攻略”:清缓存、换设备、用新账号比价……这些“小聪明”背后,藏着消费者的被动与无奈。
信息泄露、算法歧视成痛点
用户信息成了AI的“免费燃料”
记者调查发现,从数据收集到消费决策干预,由于AI技术存在滥用问题,使得消费者陷入信息泄露、算法歧视的困境中。
据专业人士介绍,获取并处理海量数据所需的成本较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部分企业为了快速抢占技术高地、降低研发成本,开始在数据获取的“灰色地带”游走,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悄无声息地转化为训练AI模型的“免费午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用户注册App、软件或购买产品时,部分企业通过设置“默认勾选”同意隐私政策的方式,利用用户的疏忽或操作惯性,在未获得其明确、真实意愿的情况下,便将其个人信息纳入数据收集范围。更有甚者,隐私政策条款晦涩冗长,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和模糊表述,如同精心编织的“法律迷宫”。这些模糊条款为企业后续的数据滥用埋下了伏笔。
据刘乃文介绍,目前AI对用户行为的深度解析能力,被一些企业转化为操控消费决策的工具。有的应用软件利用AI生成“定制化内容”,通过分析用户兴趣偏好推送诱导性广告,甚至虚构“限时优惠”“朋友已购买”等场景,诱导消费者在非理性状态下下单。算法还存在歧视问题。个别贷款平台通过AI算法对用户进行“数字画像”,将低收入群体、农村户籍用户自动归类为“高风险客户”,直接拒绝其贷款申请或提高利率。
天津四方君汇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子畏对记者说,面对AI侵权,消费者往往陷入举证难、追责难、赔偿难的“三难”境地。由于AI决策过程具有“黑箱”特性,消费者难以证明自身权益受损与算法之间的因果关系。企业则以“商业秘密”“技术复杂”为由拒绝披露算法逻辑。此外,跨国数据流动、多平台数据共享等新型场景,进一步模糊了侵权责任主体,导致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昂。他建议,建立针对AI技术的专项监管框架,明确数据收集边界、算法审计标准及侵权赔偿机制。同时,消费者应增强数据保护意识,谨慎授权应用权限。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李燕京
编辑/李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