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了几趟长途, 彻底醒悟, 长途出行纯电完全够用, 增程式已成鸡肋

  • 2025-08-06 03:05:35
  • 142

去年换车时,身边朋友都推荐增程式,说既能充电又能加油,长途出行无压力。当时我也觉得这是最稳妥的选择,毕竟纯电车的续航焦虑深入人心。但经过最近几次跨省出差,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

上个月从青岛驱车前往济南参加会议,全程约450公里。以往这种长途我都是开家里的增程式,这次特意借了台最新款的800V高压平台纯电车。出发前还担心充电问题,实际跑下来才发现完全是多虑了。

现在的高速服务区充电网络比想象中完善太多。济青高速南线每个服务区都有4-6个超充桩,功率普遍在180kW以上。最让我惊讶的是,在潍坊服务区竟然同时看到了蔚来,小鹏,特斯拉和国网的超充站,其中蔚来的500kW液能超充桩已经投入使用。

对比之下,我那台增程车的短板就暴露无遗。虽然标称纯电续航200公里,但高速上实际只能跑150公里左右。更糟心的是充电速度,最高功率不到60kW,充半小时还不够跑100公里。有次在沂水服务区,眼看着旁边的极氪车主10分钟充完电扬长而去,我的车才充了不到30%。

可能有人会说,增程车不是可以加油吗?但算笔经济账就明白了。现在92号汽油接近8元/升,我的车高速油耗7L/百公里,每公里成本0.56元。而超充站电价1.5元/度,那台试驾的纯电车百公里电耗18度,每公里才0.27元。差价足够在服务区吃顿像样的午饭了。

技术迭代的速度超乎想象。现在的旗舰纯电车型,比如智己L6,昊铂GT,都能做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很多车企还在布局3C,4C超充网络,未来补能效率会更高。反观增程式,受限于平台电压和电池容量,充电性能已经触及天花板。

更关键的是驾驶体验的差异。纯电车没有发动机介入的突兀感,NVH表现完胜。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开增程车时总会不自觉地关注剩余电量,盘算什么时候切混动模式。而开纯电车时,这种焦虑感完全消失了,导航系统会智能规划充电路线,根本不需要操心。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电池技术的突破,正在快速消解续航焦虑。如果说三年前选择增程式是明智之举,那么现在继续抱着过渡技术不放,反而可能错过纯电出行的最佳体验。

当然,每个人的用车场景不同。对于充电条件不完善,或者经常跑偏远地区的用户,增程式仍有其价值。但就主流高速出行而言,纯电方案已经展现出碾压性优势。下次换车时,我的清单里应该不会再有增程车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