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杭研院入选浙江首批概念验证中心
- 2025-08-16 19:25:09
- 126
概念验证中心正在模拟飞机装配产线。
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上方,无人机正在环视附近有无“黑飞”无人机;场馆外,智能警务机器人“滨小新”正和民警执勤,给市民、游客提供信息查询、引导服务。
不久前,这两项产品还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里的成果。如今,经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的筛选、验证、孵化后,成果已进化成城市治理的“好帮手”。
近日,浙江省科技厅公布首批22家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布局清单,由研究院牵头建设的智能无人系统概念验证中心入选。该中心正以场景驱动的特色模式,成为低空经济、具身智能领域成果转化的“关键推手”,助推更多该成果从实验室“起飞”。
选好“种子”才能长成“大树”
“系统能模拟杭州奥体场馆周边环境,通过雷达、光电、电磁检测等多模态低空感知与融合技术,实时定位、预警‘黑飞’无人机,识别准确率超85%。”走进概念验证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大屏幕上的一款交互系统。屏幕前,毫米波团队负责人袁常顺正带领团队做无人机场景验证测试。
不只是低空安全,还有更多的转化故事在此上演。
北航杭研院院长王俊介绍,研究院凭借北航“空天信”融合特色学科优势,聚焦“低空安全、具身智能、空间智能、量子传感”领域,建设全省工业大数据与机器人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院士工作站等平台载体。
同时,依托研究院优良的科研环境和专营场地,建立完整的检验检测平台及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具有北航特色的前沿产品场景试验基地,孵化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
“杭州是数字经济第一城,产业链需求旺盛。我们要做的是搭建桥梁,让顶尖技术通过验证后,能更精准对接产业痛点。”在王俊看来,概念验证更像一个“筛子”,只有筛选出好的“种子”,才有机会长成“大树”。
凭借这些优势,2022年,该中心应运而生,并通过“一纵一横”网络,构筑起磁吸全球智能无人系统成果的“强磁场”。
纵向上,打通从“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对内挖掘北航资源,引入国家级人才37人、北航高端学者138人、工程师82人;对外设立专项计划,吸引国内外人才入职及验证转化,每个团队给予100万-300万元经费支持。
横向上,依托与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共建的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场景创新中心等载体,每年发布一批验证计划,吸引全国优质成果来杭验证。
一次次布局,带来一批批人才和成果,为杭州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中心累计入库项目76个,形成样品、产品63项,培育企业36家,企业融资总额超过1.5亿元。
给成果找到合适的“家”
成果能应用在哪些场景,生产工艺是否完善,竞品情况如何,落地后预计市场规模有多大……概念验证,验的就是科技成果是否有转化潜力。
在浙江首批建设布局的概念验证中心中,北航杭研院已凝练出独具特色的验证模式——场景驱动。
采访当天,中心执行主任蔡杰刚结束和浙江省机电集团的会议:“和以前待在实验室不同,我这两年老往企业和政府跑。”
蔡杰团队的奔忙,是为了给中心项目库内的成果找到合适的“家”。
“当前,概念验证缺少技术的真实应用场景。”在蔡杰看来,真正的成果转化,不是把技术推出去,而是把验证场景构建出来。
当验证中心无法展开,成果无法被看见、试用、放大;没有验证,就没有评估,没有评估就没有估值,没有估值就没有融资和转化。所以,比寻找投资人更重要的,是寻找那个愿意和中心共担验证过程的第一批场景协作方。
对此,中心和公安、消防、应急、市监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浙江省机场集团、航空公司等航空领域企业合作,已开发出30多个场景。
一方面,合作方可以向成果开放实际的工作、生产场景;另一方面,中心帮助合作方梳理出60多项需求清单,带着需求逆向找成果,构建起“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协同攻关机制。
人才是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关键。中心现有专职运营人员14人,技术经纪人占比过半,组建起38人的专家顾问团队,全程“助跑”成果转化。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命脉。中心联合外部机构、产业企业投入各类各项概念验证资金超过7000万元。
“跨越‘从0到1’,只是成果转化中的第一道坎。”王俊说,北航杭研院积极探索低空智能领域“教科人”融合发展模式,构建“有组织科研—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为杭州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