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稳”撑起北京经济半年报, 下一步实施消费提振等六大专项行动

  • 2025-07-24 19:27:52
  • 234

7月22日,记者在北京市发改委举行的上半年首都经济形势解读和民生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京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态势稳、动能足、保障实”,全市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具体表现为,上半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万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6%,完成年度预算的53.9%、超时间进度3.9个百分点。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在解读中指出,北京经济大盘稳固,整体来看,主要来自主导产业支撑稳、内外需求驱动稳和经营主体增长稳,这三方面的“稳”,让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各项工作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上半年北京新设企业近15万家,首店新增469家

在主导产业支撑稳方面,占比超过50%的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工业三大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九成。

其中,信息服务业高位增长、增加值增速达11.1%;金融在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中保持稳定运行,增加值同比增长8.1%;工业增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16.8%、9.9%,电子和汽车产业延续高增长态势,增加值增速分别达24.6%、16.7%。

在内外需求驱动稳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1%、高于全国11.3个百分点。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重点产业投资占比达31.5%,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2.9%。目前,北京市年度总消费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其中服务消费占比已超六成,今年上半年服务消费增长4.7%、快于社零额增速8.5个百分点,服务消费成为消费主引擎。值得一提的是,全市上半年新增了469家首店,中海大吉巷等消费新地标开业运营,泡泡玛特Labubu成为全球顶流。

在经营主体增长稳方面,北京民营企业数量超过95%,吸纳就业超过60%,占全市GDP比重约1/3。为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北京市建立了民营经济政策落实组织协调机制,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今年已办理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1万余个。外资企业是北京经济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月新设外资企业961家,增速31.1%。目前,北京全市非现场检查占比提升至67.9%,“无事不扰”企业达23.1万家。上半年,新设企业近15万家、同比增长约二成,新设数量达历史同期峰值。

发布轻微违法免罚事项清单,力争“无事不扰”企业突破50万户

在发布会上,张鑫还透露,下一步北京将继续实施包括消费提振行动在内的六大专项行动。

消费提振行动,重点是加力落实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围绕奥林匹克中心区、“两园一河”、大运河、南中轴等谋划打造一批功能区级的文旅消费新地标,东西南北一体化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抓好演唱会、会展以及世界乒联中国大满贯、中国网球公开赛等重点活动和暑期、中秋、国庆、冬季等重点时段,系统谋划融合消费新场景。

产业强基行动,具体内容包括构筑高精尖产业发展高地,支持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项目在京落地,加快打造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海淀、昌平两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向国家级升级,高水平举办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加快“双标杆”城市建设,年底实现公共算力供给规模达4.5万P,推进模型基础架构、复杂推理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医疗健康、政务服务等首批标杆场景建设见效。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级、市级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推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平台全面开展交易;制定绿色先进能源和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房山新型储能示范产业园和氢能产业园区等建设;多措并举保障全年绿电外调规模达400亿千瓦时以上,加快推动第五立面光伏应用。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创建北京中轴线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进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大力支持“科技+文旅”“科技+文博”等新业态发展,结合城市更新打造更多“小而美”的文化微地标。

企业护航行动,包括做好北京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立法论证,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加快清欠中小企业账款,深入开展“畅融工程”“千企万户大走访”等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服务外资企业再投资,“闭环式”解决外资企业诉求。发布全市统一的轻微违法免罚事项清单,力争“无事不扰”企业突破50万户。

大力建设“好房子”,加大新居住区配套建设力度

下一步北京加力推进的六大专项行动中,第三项是改革赋能行动,扎实推动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着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本市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立法,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分级分类授权机制,推动北京证券交易所大力发展国债交易市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体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事业单位改革,出台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方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向口岸物流、服务贸易等环节拓展,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

投资促进行动,重点是着力提高投资效益,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更好发挥投资扩需求优供给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稳定扩大民生投资,集中力量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将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强化产业投资引进和落地保障,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发挥政府投资放大效应,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积极促进民间投资,在污水处理、垃圾、停车等领域加快形成一批新的示范项目。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聚焦轨道站点周边等设施较为完备地区大力建设“好房子”,加大新开发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民生暖心行动,将继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年归集发布不少于10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均衡,出台普惠托育试点政策优化方案,推进新型集团化办学,新增中小学学位4000个以上,新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加大力度实施交通综合治理,开通地铁17号线剩余段、6号线南延,建设丽泽商务区站、新龙泽站等轨道交通微中心。推进花园城市高品质建设,打造20条城市画廊,全年建成20个无界公园,推进六环高线公园建设,实现温榆河公园二期等滨水空间对外开放。

新京报记者耿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