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高管炮轰部分车企用消费级芯片专家: 全部搭载车规级芯片是趋势

  • 2025-07-15 19:03:34
  • 835

投资快报记者关注到,近期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发视频称,消费级和车规级芯片差别大,奥迪不会拿用户练手,疑似炮轰部分车企。此前,小米YU7、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都有使用消费级芯片的情况。其中,小米YU7智能座舱搭载了消费级芯片高通骁龙8Gen3芯片,替换了车规级芯片高通8295或8155,与不到2000元的红米手机用的是同款芯片。

李凤刚解释,车规级芯片通过国际标准AEC-Q、ISO26262和IATF16949等认证。汽车使用环境恶劣,车规级芯片工作温度要求-40℃到150℃,缺陷率低于1PPM,设计寿命超10年;消费级芯片工作温度0℃到70℃,缺陷率允许500PPM,设计寿命3-5年。

不过,记者关注到,对此也有车主网友回应称,“唉,我的原装进口Q8才买几年,倒车影像有时都会黑屏,3D影像我儿说做得很烂,车机互联只接受苹果手机,我的华为手机无法投屏,不知芯片用的是车规级还是消费级。”

车规级芯片强在安全

众所周知,汽车的零部件几乎都是要经过车规级认证的。那么,消费级芯片为什么能上车?它是否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一位芯片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消费级芯片与车规级芯片在技术标准、工作适应环境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车规级芯片需满足ISO26262功能安全标准,要求具备多重冗余设计和故障容错机制,确保单一故障不会导致系统崩溃。例如,车规级MCU需通过AEC-Q100认证,缺陷率控制在≤10DPPM(百万分之十)。消费级芯片则以性能与成本优先,遵循JEDEC标准,缺陷率允许≤500DPPM(百万分之五百),且无强制安全认证。

其次,在工作适应环境方面,车规级芯片可应用于-40℃至150℃的发动机舱或-40℃至85℃的乘客舱。而消费级芯片则只能应用于0℃至70℃的室内环境。

最后,车规级芯片用于动力控制、自动驾驶等系统,故障可能导致严重安全事故;消费级芯片则用于娱乐系统、导航等非安全关键场景,故障仅影响用户体验。

“车规级芯片的核心优势在于极端环境适应性和零容忍故障率,而消费级芯片以高性能与低成本见长。两者的差异本质是安全优先与体验优先的行业逻辑分野。”上述芯片企业负责人认为,“从车用芯片性能角度讲,车规级芯片的特长是算力大,消费级芯片的特长是生态整合能力强。”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表示,智能座舱是人车交互的最佳载体,它非常像一个大号手机。因此,应用于手机的消费级芯片可以在智能座舱上展现性能价值。部分车企会在智能座舱上搭载消费级芯片符合业务逻辑。不过,原诚寅也指出,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消费级芯片的确不如车规级芯片。“所以,一些车企会对消费级芯片进行加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达到车规级的要求。”

全部搭载车规级芯片是趋势

无锡车联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泓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汽车行业,非车规级芯片上车是一个短期有利、长期有害的做法。短期内,受成本压力和行业引导,会有更多的非车规级芯片上车。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的确,除了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短板,消费级芯片5—7年的使用寿命也是实打实的硬伤,它无法满足车辆15年设计生命周期要求,需依赖冗余设计和定期OTA维护。从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算一笔账,消费级芯片也未必就能比车规级性价比更高。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功率半导体分会理事长董扬分析指出:“车上条件不一样对芯片的要求就不一样。座舱环境好一些,对芯片的要求就相对低一些。但在应用条件苛刻,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的环境中,就必须搭载车规级芯片。”

事实上,就目前在售车辆而言,大部分车辆座舱搭载的也是车规级芯片,用消费级芯片的是少数。

从芯片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高通、华为等头部企业都已经实现了从只做消费级芯片向既能做消费级芯片又能做车规级芯片的能力跃升。高通还成立了专门的汽车业务部门,对车规级芯片市场的重视可见一斑。

“芯片进行车规级认证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对芯片的设计研发进行流程认证,又需要对产品进行车规级认证。这既需要时间投入,也需要财力、人力的投入。经过几年的发展后,芯片企业几乎已经都跑完了车规级认证的全流程。无论从技术角度看,还是从产业角度来看,未来汽车行业还是会回到全部使用车规级零部件的传统路线上。”上述芯片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