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现双面态度, 欧洲车企畏惧禁燃令, 中国品牌势头正劲
- 2025-09-16 14:00:29
- 687
据彭博社报道,正在进行的慕尼黑 IAA Mobility 2025 车展上,欧洲汽车巨头们一边在镁光灯下展示自家最新的电动车型,夸耀“电动未来”的无限可能;另一边却在记者会上“唱反调”,齐声警告欧盟不要坚持到 2035 年全面禁止内燃机汽车的计划。他们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要求给增程、混动甚至小排量燃油机留下生存空间。
这场戏剧性的“左右互搏”,不仅折射出欧洲汽车业面对新能源转型的巨大焦虑,也凸显出一个事实:昔日强者正在为未来失去竞争优势而心生恐慌。对于中国自主品牌而言,这或许正是一次历史性突破的窗口期。
“不可能”的2035目标?还是怕了中国速度
在慕尼黑,来自大众、奔驰、Stellantis 的掌门人异口同声表示:2035 年在欧洲市场实现 100% 电动车销售“不现实”。乍一听,他们似乎是站在消费者和就业岗位的角度替产业“求生存”。但细究背后逻辑,这份“担忧”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
要知道,欧洲车企在过去十年对新能源的投入远远落后于预期,尤其在入门级和中端市场,几乎被中国车企全面压制。比亚迪、上汽、吉利等中国品牌正以“更高的性价比、更快的迭代速度”迅速抢占欧洲份额。数据显示,比亚迪今年在欧洲市场的新车型数量直接翻番,而大众却还在犹豫是否保留混动的“退路”。
如果欧盟严格执行禁令,那么未来十年欧洲车企将不得不硬碰硬地与中国品牌在电动化战场上正面对决。而这,正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于是,“2035 不现实”的呼声,本质上就是欧洲车企在为自身落后的电动化转型争取喘息时间。
高喊“现实主义”,实则困守旧势力
“电动车很棒,但请不要逼我们太快”——这几乎成了欧洲车企的统一口径。Volkswagen CEO Oliver Blume甚至直言:“需要进行现实核查。”奔驰的康林松则呼吁“调整政策”。
所谓“现实主义”,听起来合理,实际上是一种双重标准:在宣传和展会上,他们不遗余力地展示最新电动车,塑造“绿色先锋”的形象;可在政策层面,却拼命游说延缓禁燃机时间表,以便继续榨取传统动力体系的剩余价值。
这种“两面派”行为既出于商业算计,也折射出他们深层次的转型困境——庞大的供应链、数百万就业岗位、数十年的制造惯性,都是他们难以割舍的枷锁。但问题是,全球气候目标容不得拖延,市场竞争更不会等待落后者。
欧盟的进退两难:气候信誉与产业保守主义的较量
对于欧盟而言,2035 年禁售燃油车不仅是一个技术转型目标,更是其全球气候领导力的“试金石”。如果此刻后退,不仅会削弱减碳雄心,还会向投资者释放错误信号,动摇整个绿色转型的信心。
然而,欧洲车企的游说力量不容小觑。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汽车产业涉及数百万就业岗位,政客们也不得不权衡经济压力与环保承诺。德国总理默茨所在政党对淘汰内燃机一直持批评态度,如今又在车展场合公开发声,显然是在为产业巨头站台。
这让欧盟陷入了一个尴尬的两难:坚持 2035 目标,可能加速本土车企的阵痛;若妥协退让,则可能被中国、美国在新能源竞争中进一步甩开。
中国品牌:用实力打破欧洲“保护伞”
而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说,这一切都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欧洲车企今天的焦虑,正是中国新能源崛起的最好证明。
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技术和全产业链优势,已经在欧洲多个市场实现“以电动车对电动车”的正面对决。上汽的名爵、吉利的极氪与领克,也在年轻用户群体中快速积累口碑。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在智能座舱、软件迭代、自动驾驶辅助等维度上,早已把传统车企甩在身后。
欧洲市场若继续推迟电动化,其结果只会让中国品牌有更多时间扎根,占领渠道、树立品牌心智。对中国汽车而言,欧洲车企的“犹豫”其实就是最好的助攻。
自主品牌的使命:不仅是市场份额,更是产业话语权
中国汽车的目标,不应仅仅是销量超越,而是要在标准、技术乃至全球产业链布局上,真正掌握话语权。欧洲车企今天要求豁免增程、混动,甚至呼吁降低小型车安全标准,这恰恰说明他们在新能源技术上已经被中国“卡脖子”。
我们必须继续加大在电池材料、智能制造、软件定义汽车等核心领域的研发投入。同时,更要积极参与欧洲乃至全球的规则制定,用技术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当别人请求延期时,你要做的是加速前进。”这不仅关乎企业竞争,更关乎中国汽车产业能否真正摆脱跟随者的角色,成为全球转型的引领者。
欧洲车企的“现实”,正是我们的机会
慕尼黑车展上的这场“双重表演”,充分暴露了欧洲汽车工业的矛盾与焦虑。他们想要电动车的光环,却又不敢放弃燃油车的庇护;他们高喊“现实主义”,却实则害怕被中国速度逼到绝境。
历史不会等待犹豫者。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说,这正是加速冲锋、彻底突破的战略时刻。我们必须坚定信念,继续推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全球领先。
因为真正的“现实”是:电动化的未来已经不可逆转,而谁能率先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定义下一个世纪的汽车工业。欧洲在犹豫,我们不能。
- 上一篇:原来李佳航让李晟尴尬的求婚长这样
- 下一篇:官方回应涉毒艺人办演唱会遭投诉